导入数据...
 
大气科学年谱

公元前20世纪    巴比伦文明兴盛时期的粘土片上有天气谚语的记载。 
公元前14世纪    中国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求雨的卜辞和风、云、雨等天气现象的记载。
公元前1217年    中国甲骨文有连续10天的气象记录。
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    中国《夏小正》介绍各月物候。
公元前5世纪~前3世纪    《黄帝内经?素问》有气象与疾病关系的内容,并述及云、雨的生成。
公元前4世纪     中国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天文气象杂占》上有云、晕等图谱
约公元前340年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撰《气象汇论》,系统综合了古希腊的气象知识。
公元前3世纪     中国《睡虎山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田律》记有向朝廷呈报雨泽的规定。
公元前2世纪     《淮南子?天文训》载有二十四节气的全部名称。
                           中国已有相风鸟等风向器。
                           中国《逸周书?时训解》载有七十二候。
 
公元1世纪       中国王充在《论衡?雷虚篇》中指出雷电的季节性特征。
公元10世纪      阿拉伯海桑著《光象理论》一书,解释了曙暮光,并推算大气最大高度。
公元1597年      意大利伽利略发明空气温度表。
公元1643年      意大利托里拆利发明气压表。
公元1653年      意大利斐迪南二世组建了包括10个观测站的欧洲气象观测网。
公元1667年      英国胡克制成压板式风速器。
公元1686年      英国哈雷发现信风和季风。
公元1735年      英国哈得来解释了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和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创立经圈环流理论。
公元1752年      美国富兰克林用风筝探明雷击的本质就是电。
公元1755年      瑞士数学家欧拉提出理想流体动力学方程组。
公元1780年      德国哈默尔在曼海姆创立巴拉丁气象学会。
公元1783年      法国查理制成携带自记温度计和自记气压计的氢气球升空测定高空温度和气压。
                          瑞士索絮尔发明毛发湿度计。
 
公元1803年      英国霍华德依据云的外观对云进行了分类。
公元1804年      法国盖吕萨克和毕奥乘热气球升至7300米,观测高空气温、地磁和大气成分等。
公元1805年      法国拉普拉斯导出气压测高公式。
                          英国蒲福制订出蒲福风力等级。
公元1809年      英国沃利斯和福雷斯特首创测风气球观测高空风。
公元1810年      法国福丁发明福丁式水银气压表。
公元1817年      德国洪堡德绘制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首先绘出等温线。
公元1820年      德国布兰德斯绘制了世界上第一张天气图。
公元1825年      英国老赫歇耳发明黑球日射表。
                          德国奥古斯特发明干湿表。
公元1835年      法国科里奥利提了出地转偏向力(称科里奥利力)。
公元1840年      瑞典阿加西提出地球气候史上曾出现过冰期气候。
公元1846年      英国鲁宾孙发明转杯型风速表。
公元1851年      英国格莱舍首先利用电报传送的气象观测资料绘制地面天气图。
公元1856年      美国费雷尔将科里奥利力引入大气运动的研究中,并提出中纬度的逆环流。
公元1857年      荷兰白贝罗指出风与气压关系的经验规律(称白贝罗定律)。
公元1863年      英国菲茨罗伊提出极地气流和赤道气流的气旋模式。
公元1871年      英国瑞利提出散射理论并说明了天空呈蓝色的原因。
公元1873年      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第一届国际气象会议,1878年国际气象组织(IMO)成立。
公元1878年      英国科学家利提出局地飑线(冷锋)气旋模式。
公元1882~1883年  第一次国际极年
公元1883年      法国泰斯朗?德?博尔提出大气活动中心概念。
公元1887年      瑞典希尔德布兰松等编制成《国际云图》。
公元1888年      德国亥姆霍兹提出流体切变动力不稳定概念。
公元1892年      德国莱纳德发现大水滴被气流吹裂时,大残块带正电,小碎沫带负电。
                         英国达因制成达因风速计。
公元1895年      英国雷诺提出湍流运动方程组(雷诺方程组)和湍流粘性力(雷诺应力)的概念。
公元1897年      挪威皮耶克尼斯提出环流理论。
 
公元1900年      德国柯本根据气候同植物的关系,对世界气候进行了分类。
公元1901年      泰斯朗?德?博尔发现大气平流层。
公元1904年      皮耶克尼斯建立大气运动方程组。
公元1905年      瑞典埃克曼提出埃克曼螺线。
公元1906年      英国肖和伦普弗特提出温带气旋中地面气流切变和降水分布的模式。
                          奥地利马古列斯提出位能转换为动能的能量转换原理,并导出锋面坡度公式。
公元1911年      德国韦格纳提出过冷水滴与冰晶共存时,冰晶消耗,过冷水滴增长。
公元1912年      中国在北京设立中央观象台开始气象观测。
公元1913年      国际气象组织成立农业气象学委员会(CAGM)。
公元1916年      中国中央观象台发布北京地区天气预报。
公元1918年      美国霍普金斯提出北美温带地区有关物候现象随空间分布的生物物候律。
公元1919年      美国道格拉斯论证了树木年轮宽度与降水量之间的关系。
                          国际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成立,其中的专门协会之一: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物理学协会(IAMAP)同时成立。
                          国际气象组织首次召开有关航空气象会议。
公元1920年前后  皮耶克尼斯父子提出概括温带气旋生命史的极锋学说,包括冷锋、暖锋、锢囚锋、 静止锋及其云雨分布的模式。
公元1920年      德国鲍尔提出大型天气概念并进行长期天气预报。
公元1921年      法国法布里等发现大气臭氧层。
公元1922年      英国理查孙用差分法求解大气运动方程进行数值天气预报尝试。
公元1924年      中国气象学会成立,次年创办《中国气象学会会刊》。
公元1928年      苏联莫尔恰诺夫发明无线电探空仪。
                          瑞典伯杰龙创气团学说。
                          中国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成立。
公元1929年      中国竺可桢提出中国的气候区划。
公元1931年      英国多布森研制成测量紫外辐射的分光光度计。
公元1934年      中国组织物候观测网。
公元1934~1936年  中国李宪之提出北半球冷空气活动对南半球天气的影响和南半球冷空气活动对北半球天气的影响问题。
公元1936年      中国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开始施放携带自记仪器的探空气球。
                          美籍瑞典人罗斯比提出气压场和风场的相互适应问题。
公元1937年      美籍挪威人皮耶克尼斯和芬兰帕尔门用探空记录阐明气旋波的结构。
公元1938年      中国涂长望研究中国的气团并提出新的分类法。
公元1939年      罗斯比提出长波理论。
公元1941年      英国用雷达测到雷阵雨回波。
公元1942年      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中央气象局。
                          德国埃特尔提出位势涡度守恒定律
公元1945年      美国里尔总结出东风波模型。
公元1946年      中国赵九章提出行星波不稳定性的概念。
                          美国朗缪尔、谢弗和冯内古特进行了人工降水试验。
                          美国开始用火箭探测高空气象要素。
公元1947年      美国查尼提出行星波斜压大气不稳定性理论。
公元1948年      朗缪尔提出了积状暖云降水机制。
                          英国彭曼提出蒸发计算公式。
                          美籍华人郭晓岚提出正压大气不稳定判据。
公元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气象局,1953年转建为中央气象局,1982年改名为国家气象局。
公元1950年      查尼、挪威?菲约托夫特和美籍匈牙利人诺伊曼首次成功地作出数值天气预报,为开展数值天气预报业务作出了贡献。
公元20世纪50年代  中国开始建立大规模的气象观测网。
                           中国叶笃正、顾震潮等从热力和动力的角度研究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作用。
公元1951年      帕尔门指出了长波的结构和变化及其与极锋和气旋波的关系。
                          世界气象组织(WMO)正式成立,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
                          美国富尔茨进行转盘模型实验。
公元1955年      罗斯比开创大气化学研究。
公元1956年      美国菲利普斯进行大气环流的数值试验。
                          国际生物气象学会成立。
公元1957~1958年  国际地球物理年。
公元1958年      中国在吉林开始人工降雨试验。
公元1960年      美国泰罗斯1号气象卫星发射成功。
                          世界气象组织决定每年的3月23日为“世界气象日”。
                          美国使用多普勒雷达探测大气。
公元1961年      中国曾庆存提出半隐式差分格式求解大气运动原始方程组。
                          苏联发射金星号行星探测器探测金星大气。
公元1962年      中国巢纪平建立中小尺度系统的动力学方程组。
                          意大利菲奥科等研制了探测大气的激光雷达。
                         顾震潮提出暖云降水起伏理论。
公元1963年      美国洛伦茨发表《确定性的非周期流》一文,用方程计算模拟出非周期现象。
公元1964~1965年  国际太阳宁静年。
公元1965年      中国开始数值天气预报业务。
                          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共同组织全球大气研究计划(CARP)。
公元1968年      世界气象组织开始组建世界天气监视网(WWW)。
公元1968~1970年  国际太阳活动年。
公元1969年      实施大西洋信风试验。
                          澳大利亚、美国用声雷达探测低层大气。
                         皮耶克尼斯明确指出沃克环流。
公元20世纪70年代  中国建立天气雷达网。
公元1974年      实施大西洋热带试验。
公元1977年      中国谢义炳提出湿斜压大气概念和理论。
公元]978~1979年  实施全球大气研究计划第一次全球试验(FGGE)。
公元1979年      中国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实施。
                          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开始发布中期数值预报。
公元1980年      世界气候计划(WCP)开始实施。
公元1985年      中国在南极建立中国南极长城站气象站。

        中心实验室    08-03-12